两高律师事务所 > 行业资讯 > 两高新闻

张荆副主任接受界面新闻采访
2023年12月27日

原标题:让彩礼定位于“礼”而非“财”,最高法聚焦涉彩礼纠纷案征求意见

导读:要留住礼仪之邦的“礼”,又要解决借“礼”之名索取财物的行为,《征求意见稿》正是试图在其中寻求平衡。

2023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3年12月26日。

同日,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民政部、全国妇联召开治理高额彩礼新闻发布会,发布四个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从司法实践反映的情况看,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近年呈上升趋势,甚至出现因彩礼返还问题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陈宜芳介绍称,发布典型案例对于统一类似纠纷案件法律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最高法此次发布的四个案例,重点聚焦审判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彩礼返还”,明确了处理涉彩礼纠纷的三项原则。“一是明确严禁借婚姻索取财物这一基本原则。二是充分尊重民间习俗,以当地群众普遍认可为基础合理认定彩礼范围。三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彩礼的目的性特征,斟酌共同生活时间、婚姻登记、孕育子女等不同因素在缔结婚姻这一根本目的实现上的比重,合理平衡双方当事人权益。”陈宜芳表示。

《征求意见稿》的聚焦点仍是“彩礼返还”,其适用范围明确为:以缔结婚姻为目的依据习俗给付彩礼后,因返还产生的纠纷。另外,《征求意见稿》首先指出,禁止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一方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请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彩礼和借婚姻索取财物,两者有不同的内涵。”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荆告诉界面新闻,彩礼来源于古代婚姻习俗中的“六礼”,历史悠久,蕴含着对婚姻的重视、对女方家庭的尊重,但近年,彩礼数额持续走高,攀比之风盛行,使彩礼变了味。

两高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婚姻继承部主任

张荆

“最高法提出,让彩礼定位于‘礼’而非‘财’。彩礼回归到‘礼’,这是民间习俗的延续。”张荆说:“但把彩礼作为索取财产的工具,则属于违法行为。”

界面新闻注意到,1950年、1981年《婚姻法》以及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都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内容。2004年开始施行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二)》首次对返还彩礼的情形做出了具体规定。《婚姻法》废止后,《民法典》第1042条第1款也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对于“彩礼”,此前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未作出统一界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薛宁兰在其文章中指出,学界通常认为“彩礼”是男女订立婚约或结婚时,由男方给付女方及其父母的金钱或者财物,以此作为婚约或婚姻成立的标志。

在司法实践中,要对彩礼纠纷进行认定,首先要确定彩礼的范围。“由于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人们对于彩礼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在具体案件中,由于当事人双方立场、诉求及利益的不同,对于哪些财物应当计入彩礼范围,哪些财物属于赠与或正常往来,陪嫁物品如何折价等,均存在争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法官王丹曾在文章《关于彩礼返还纠纷中的法律问题研究》中指出。

“婚约财产纠纷中,就双方之间的给付,主张返还彩礼一方(通常为男方)往往将其交付或者支出的所有费用均主张为彩礼性质要求返还;女方往往仅认可‘聘礼’部分的金额,其余部分如‘三金’‘见面礼’‘改口费’等均主张为赠与性质。这导致实践中彩礼数额难认定。”王丹称。

此次最高法公开的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3就涉及彩礼的界定问题。刘某与朱某(女)2020年9月登记结婚。刘某于结婚当月向朱某银行账户转账一笔80万元并附言为“彩礼”,转账一笔26万元并附言为“五金”。双方分别在不同省份的城市工作生活。后因筹备举办婚礼等事宜发生纠纷,双方于2020年11月协议离婚,婚姻关系存续不到三个月。离婚后,因彩礼返还问题发生争议,刘某起诉请求朱某返还彩礼106万元。

关于案涉款项的性质,审理法院认为,除已明确注明为彩礼的80万元款项外,备注为“五金”的26万元亦符合婚礼习俗中对于彩礼的一般认知,也应当认定为彩礼。最终,法院酌情认定返还彩礼80万元。

《征求意见稿》首次对彩礼进行界定,具体提出,下列情形给付的财物,不属于彩礼:(一)婚约一方在节日、生日等有特殊纪念意义时点给付的价值不大的礼物、礼金;(二)婚约一方为表达或者增进感情的消费性支出;(三)其他价值不大的财物。

“价值不大”又应如何认定?张荆告诉界面新闻,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判断价值大与否,还需结合本地区的经济水平以及支付人的实际能力进行衡量,难以给出具体的标准。

诉讼主体不清晰同样是涉彩礼返还纠纷案例中的常见问题。《征求意见稿》也对涉彩礼返还纠纷案件中当事人主体资格进行了明确。

“彩礼多数是在媒人、亲朋在场的情况下给付,也有少数通过转账等方式给付,可能是由亲朋转交,也可能是直接交予女方或其父母。对于金银首饰等女方个人权属色彩较浓的物品,一般认定由女方返还;对于其他彩礼,因接收方的不确定性使得法院在认定诉讼主体时存在不明确之处。”王丹曾在其文章中称。

《征求意见稿》规定,离婚纠纷中,一方一并提起返还彩礼诉讼请求的,当事人仍为夫妻双方。婚约财产纠纷中,婚约一方及其实际给付彩礼的父母可以作为共同原告;婚约另一方及其实际接收彩礼的父母可以作为共同被告。

规定返还彩礼的情形,是《征求意见稿》的重点内容。

根据现行《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第5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征求意见稿》把彩礼返还的情况分为两类:已结婚登记并共同生活的,以及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共同生活的。

《征求意见稿》称,双方已办理结婚登记且共同生活,离婚时一方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支持。但是,如果共同生活时间较短且彩礼数额过高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彩礼数额、共同生活时间、彩礼实际使用及嫁妆情况、有无孕育子女、双方过错等事实,结合当地习俗,确定是否返还以及返还的具体比例。判断彩礼数额是否过高,可以参考彩礼给付方所在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给付方家庭经济情况等事实,并结合当地习俗确定。

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双方已共同生活,一方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共同生活时间、彩礼实际使用及嫁妆情况、有无孕育子女、双方过错等事实,结合当地习俗,确定是否返还以及返还的具体比例。

“按照目前法律规定,返还彩礼有三种情形:没有登记结婚的;登记结婚以后没在一起生活的;登记结婚并在一起生活后,造成经济困难的。《征求意见稿》改成两种情形:在一起生活的和没有在一起生活的。”张荆说:“现在有更多年轻人,在不领证的情况下同居生活并生育,这次《征求意见稿》的调整和当下婚姻的形态变化有关,更贴近现实生活。”

同时,针对《征求意见稿》中多次出现“按照习俗”“结合当地习俗”这类较模糊的表述,张荆认为,相关司法解释中不能完全摒除‘结合当地习俗’这种说法,是因为彩礼本身就和传统习俗挂钩。

“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往往要比立法更接地气。”张荆称:“要留住礼仪之邦的‘礼’,又要解决借‘礼’之名索取财物的行为,《征求意见稿》正是试图在其中寻求一个平衡。”

行业资讯
两高律所新闻
律师看热点 | 社保问题常见争议,专业律师…
热点回顾: 近日,关于“未到退休年龄,社保已缴满15年,是不是可以不再交钱坐等退休了?”的相关话题,在网络平台引发热议。 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微…
2024年4月29日
两高律所新闻
执两用中 勇攀高峰 | 两高律所布局深港联…
2024年4月27日,一场聚焦深港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交流会在深圳市罗湖区罗湖深港融合发展交流中心成功举行。 本次交流会以法律服务业为主题,中国政法大学教…
2024年4月28日
行业资讯
北京知识产权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庆典暨第…
2024年4月27日,两高律师事务所支持举办的北京知识产权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庆典暨第四届数字经济与知识产权论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隆重召开。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
2024年4月28日